2014年4月2日 星期三

網友分享 關於0050,我想這樣買



不知不覺,對於找出0050的最佳操作方式,我也用了好多的時間和心力

該是自己作點整理了

0050有個眾所皆知的優點就是它幾乎可以說是不會倒的

因為它的背後連結著台股市值最大的五十間公司

如果連0050都倒了,那台灣那時大概應該也是處於兵荒馬亂,錢留在身邊也沒什麼用的非常狀態了

也是因為這個因素,當0050在底部狂跌的時候,我們在買進時會比買進一間公司來得放心許多

所以越跌買越多的策略才能拿出來用(一般公司的股票要這樣操作就會有很高的風險了!)

而0050的缺點就是報酬需要長時間才顯現得出來

不太會有今天買完,明天就漲停板賣掉收工去吃王品慶祝的機會

女兒現在不到兩歲,每個月我都有撥一筆錢到她的戶頭當作她成年後的經費

像這種還要十幾二十年才會用到的錢,比起可憐的定存,我0050應該算是很好的投資標的物了



看過網路上有關0050操作方式的討論

有人認為用"定期定額"或者"階梯式(公式)買賣法"就能靠0050賺到大錢

不過稍微看了一下這些辦法的內容後,直覺上就覺得不太可行

實際找過去資料用excel來驗證後更證明我的直覺是沒有錯

(定期定額和公式法是不至於賠錢,但也賺不到大錢就是了)

有空再來寫為什麼"定期定額"和"階梯式買賣"的報酬不佳的原因

先來說說我的想法吧!



我的想法的出發點是參考薛兆亨教授的作法,不過我個人有稍微作點修改

薛教授是以價格淨值比1.3 1.6 1.9 2.2四條線將大盤歸類為五個位置

價格淨值比在1.3以下持股十成

      1.3到1.6間持股七成

      1.6至1.9間不作操作

      1.9到2.2間持股三成

      2.2以上持股賣光

依薛教授的經驗,淨值1.3及2.2會包含大盤90~95%的走勢

所以超過這兩條線的部份可視為絕對的買點或賣點

在這兩條線內再稍作劃分作為持股比例的參考

不過我個人認為執行上會遇到一些問題

問題一,當價格淨值比從1.7跌破1.6掉到1.59的時候就要買進七成嗎?

    1.3到1.6是個滿大的距離,以目前的狀況來說相對於大盤指數上下大概差了1500點

    要在1.5買嗎?還是要等到1.4再買呢?

問題二,1.3 1.6 1.9 2.2為等差級數

    而我們知道股市的漲跌是等比的級數

    1.3漲到1.6要漲23%,1.9漲到2.2卻只漲了15.8%就達成了

    用等差的方式似乎不是一個很平衡的劃分法

    使得1.9到2.2的距離其實比1.3到1.6還要近

問題三,大盤價格淨值比從1.3漲到1.6,可是還是處在大盤的歷史相對低點

    有需要把持股從十成賣掉到剩七成嗎?(這就是我認為公式買賣的盲點,有空再進一步寫)

    從1.6抱著再往上的空間比較大,還是賣掉等再回到1.3的空間比較大呢?

    我想答案是很容易了解而且清楚的



所以我的修正辦法如下

首先要先找出大盤價格淨值比的中心點(這裡可以找得到歷年大盤及個股的價格淨值比,本益比等資料

一,將歷年大盤的價格淨值比輸入excel之後,求其幾何平均數約為1.76(這是目前的值,每個月都不同)

  不用算術平均數的原因很簡單,跟我的問題二的想法雷同

  假設價格淨值比為1,2,4三個數字好了

  用算術平均數算是2.3333,而用幾何平均數算則為2,我認為用幾何平均數比較合理

二,1.76意義上就可以視為持股五成的一個大盤的中間點,而不是1.6到1.9的一個區域

  從1.76往上往下各延伸13%兩個點作為偏高偏低的參考點(13%怎麼來的後面會說)

  也就是1.98(偏高,三成)和1.55(偏低,七成)

  再往上往下各廷伸13%得到1.38和2.24作為極低(十成)和極高(零持股)的參考點

  以目前的數字來說,區分大盤位置的五個數字就是1.38 1.55 1.76 1.98 2.24(呈等比而非等差)

  將大盤的位置切割為如下關係,所有買賣交易都只發生在有標色的區域

  極低--1.38(十成)--偏低--1.55(七成)--中間--1.76(五成)--中間--1.98(三成)--偏高--2.24(零成)--極高

  當然這五個數字是每個月都會改變的,

  但是自從0050在2003年七月上市以來,五成的中心數字最高在1.81,最低在1.75,波動並不大

  而統計自0050上市以來的97個月中大盤價格淨值比的位置

  位在極低有7個月(都在2008年),偏低有7個月,中間有76個月,偏高有6個月,極高只有1個月

  極高(零成)和極低(十成)這兩條線的範圍包含了91.75%的月份,

  也如同薛教授的90%~95%定義方式(往上往下延伸13%的數字就是這樣試出來的)

  要不是2008金融海嘯把極低的時間拖得很長,否則切割出來的偏高偏低區間比例還滿對稱的

  而八年來極高的情形只發生一次,就在2007年年底

  再說一次,八來才發生一次!當時不把持股賣光真的是太對不起自己了!



大盤位置劃分好之後,就是用過去數據去驗證作戰策略的時間了

我的策略是只在價格淨值比偏低線(七成)以下買進,跌到極低線買十成

     只在價格淨值比偏高線(三成)以上賣出,漲到極高線賣光

就這麼兩句話,沒了

如果跌到極低買到十成了,那麼就是整天閒閒等它漲到偏高再賣剩三成,

            沒有必要還在偏低的位置就調到剩七成

同理如果漲到極高賣光了,那麼就是吃喝玩樂等它跌到偏低再買到七成,

            沒有必要還在偏高的位置就急著再補進三成

至於中間值五成只作參考,不作買賣(當然如果手癢想買賣應該也行啦!報酬率應該沒什麼差,改天我再算算看)

用這樣的方法,如果在0050剛上市的時候我用100萬的資金去操作(計算如下表)

八年下來只會出現八到九次買賣的狀況,一共五次買進,四次賣出

八年後的今天手上除了會有174萬多的現金以及13張0050,總市值為252萬多(年初有出現偏高,所以持股剩三成)

手上賣剩下的13張0050等於可以說是成本為負的金雞母了

八年下來的報酬率152%,年化報酬率則為12.27%,還算可以接受的一個數字

不過要注意的是八年報酬率的比較基準是八年前一股只要38塊的0050

如今0050漲到一股要60塊左右,直接拿來比較報酬率並不客觀

我認為要把標的物本身上漲的報酬率扣除掉才能看出操作方法能帶來多少額外的報酬率

方法一就是直接代入基期的價格,可以看到即使明天價格下跌到38塊,年化報酬率還是有10.62%

   這報酬率包含殖利率和操作方法帶來的額外報酬率,而0050殖利率約4%

方法二就是還原權值,八年來0050共配息14.6元

   以現在60元左右的價格還原權值後約為74.3元對比基期38,05約有95%的報酬

   而152%的總報酬要扣掉95%的報酬剩下的57%才是操作方法帶來的額外報酬,年化約5.8%

結論,這個方法每年約可以增加6%的報酬率,加上殖利率約4%,總共年10%的報酬率應該不難達成







附圖如上,YOY是和前一年相比,只有在金融海嘯那兩年比較不好看

年化報酬率是和2003年七月相比,始終維持10%以上的水準(海嘯那年9.66四捨五入也差不多啦)



想想看,一個月只要看盤一次來決定是否要作買賣

(這當中97個月裡有88個月是不用買賣的,我的營業員一定會討厭我的....)

八年來只會發生八到九次的交易(包含買加賣,其中有一次是2008配息後有閒置資金,位置又正好在極低)

真的是不用像一般公式買賣者那樣把水位調節來調節去,倒頭來只是趨向一個中間的平均值

反而失去了減少虧損,放大獲利的機會

至於如果在五成的位置也要買賣會不會有更好的報酬率呢?我的直覺是應該差不了多少

因為從提早在五成位置買,後來漲到三成位置賣掉的機會應該和跌到七成位置的風險差不多吧!

不過還是要數據跑跑看才知道囉!

今天先寫到這邊,有空再進一步比較各種操作方式產生的結果以及其利弊得失吧!





文章裡就有大盤及個股的逐月價格淨值比的來源囉!
http://www.twse.com.tw/ch/statistics/statistics_list.php?tm=04&stm=00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